论网络影视化的改编研究文献

厉震林/著

2015-04-30

书籍简介

本书是江浙沪研究生创新教育联合体、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举办、上海戏剧学院承办的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暨第五届长三角地区戏剧影视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论文集。这些论文围绕“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研究”的主题,既包括对网络作品影视剧改编等热点话题的论述和批判,也包括对网络时代的悲剧内涵和文本重构等问题的深刻剖析,从各个角度剖析和论述,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人文关怀和学科精神。读者对象为相关专业人士。

首章试读

厉震林 一 历史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科技一次次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结构。人类从来没有与科技发生如此的紧密关系,并由此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又进展到信息社会,并创造了比以前历史所创造的财富之和增多若干倍的财富。人充分地被“科技”化了,从穿戴、生活用品到随身携带之手机、爱帕特,科技“武装”了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应该说,当代的每一个人都已然是程度不同的“科技人”。 因为科技而形成的信息社会,它以新概念重新定义了网络社会,使人类的社交、资讯、互动以及时空意识都产生了创世纪式的巨大变化,也使人类的思维空间与方式发生了代际性的变迁。我曾经描述过如此的文化图景:“‘地沟’是指地域沟壑的隔阂,原来颇为严重,国家和国家之间非常陌生,说明‘地沟’存在。可是,到了新的世纪,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这个‘地沟’几乎没有了。我去外国,当地人对中国都很了解,我问他去过中国吗,他说没有去过。现在虽然‘地沟’没了,但‘代沟’加快了,以前是二十年一代,后来变成一十五年,现在是十年了,差十岁的人聊天,思维完全不一样。我与很多学生已经无法对话,所以说要和学生共成长。”因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互联网的全球化,“代沟”逐渐代替了“地沟”,成为人类交际的主要障碍之一。 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和后现代概念已经无法阐述当前社会,它们已经成为过去词以及传统语汇,而需要具有一种“全球化”或者“全球主义”、“世界主义”的意识,才能初步破译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会密码。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华勒斯坦称道:“在知识结构中存在两股力量的斗争,我称之为”达沃斯精神“与”阿雷格里精神“两股力量的较量。但是你也可以给它们取你喜欢的名字。一些人想维持经济全球化与反经济全球化这两种文化观念,而另一些人要求调解这两种文化观念,并缩小二者的距离,统一或超越其对立与冲突。有些人想拉大分化的距离,另一些人想朝另一个方向推进。我无法预测这两股力量谁可以占上风,实际上两股力量是彼此关联的。解决其中一个力量的问题就需要解决另一种力量的问题。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只是努力推销自己的观...

首 页章节目录立即阅读